搜索
美 好 家 庭 缘 自 规 划

孩子四年级了,自主阅读的习惯还没能培养起来怎么办

发表时间:2020-08-11 10:15

四年级左右,对孩子自主阅读的确是个关键期,因为他们的认知已经比较发展,能够懂得复杂的故事和情节,但是识字量可能还有些不足。举例说,已经能懂三国故事了,也更享受复杂的人物和故事情节的描写,却自己读不了三国。同时,儿歌绘本之类的图书内容简单重复,对孩子的吸引力又不大了。

在小学高年级,孩子可能有一个认知和理解超过词汇量的过程。按我自己的经验,我们可以有一段时间并行亲子阅读和自主阅读。亲子阅读一些比较复杂高深的内容,自主阅读简单些的书籍。这个过渡期也需要一两年。这之后,随着孩子词汇量增大,孩子就会一步步更多地靠自己读书了。

问题中特别提到的孩子喜欢看图,喜欢听书,不喜欢看字,担心识字量增长慢从而阻碍自主阅读。其实这个主要还是阅读量不够,识字是一个量变积累的过程,看得多了自然就认识了,我们学任何一门语言都是这样的。相比英文,中文尤其大的问题是在词汇量小的时候,很难写出有趣的故事,这造成了很多孩子在一段时间看不到阅读的进步。希望家长能了解这个现象,耐心帮助孩子度过这个过程。

在小孩子识字启蒙上可以通过一些方法,比如从绘本的书名开始,用识字卡片、识字游戏、识字软件等开始识字,又或者通过反复读同一个绘本来指字认字等等。但是,本质还是靠量,要多读,并结合生活中实际出现的场景,例如牌匾,广告牌,孩子看得多了,认知对应的多了,识字量自然会增长。

建议有条件的家长,帮孩子打造一个好的读书环境。家里客厅不要摆放电视,换成大书柜。声光电的影像对孩子极具吸引力。如果真的相信读书很重要,就要让孩子接触书的机会远远大于电视和动画片。除了大书柜,家里最好随处都有书,随时能看到书,随手都能拿到书,让孩子从小就自然而然地觉得书是生活的一部分,例如卧室、卫生间等经常出入的地方,墙上、床旁边等经常经过的地方,到处都摆上触手可及的书,杂志,无聊的时候就可以随手拿起一本来读。

孩子随时看见什么样的环境尤其重要。尤其是学龄前和小学的孩子,一旦沉迷动画片和游戏,就很难再专注于静态的纸面文字。

除了家里以外,出行或者外出的时候最好随身携带好书,比如车上、背包里。排队的时候,等位的时候,吃饭的间隙,都可以有一本喜欢的书随时拿出来看,从小为孩子提供这样一种生活方式:让孩子觉得好书就像伙伴一样随时随地陪伴在身边,书是生活的一部分,对于大人也一样适用。

自主阅读的关键是自主。如果孩子把读书当成任务,当成“学习”,甚至于害怕拿起书,那我们就失败了。选择看什么书,选择权一定要交给孩子。我们可以尽量给孩子提供大量的可选书籍,买书不要太计较成本,大量的有趣的图书摆在面前,孩子自然会按照兴趣拿来看的,从好的书籍中获得的收益。

如果家长能像朋友一样跟孩子讨论书中的故事和情节,这种深层次的思想交流不仅会激发孩子分享的乐趣,还会对亲子关系大有裨益。做孩子的亲密朋友,是为人父母的最高境界,一起交流孩子正在沉浸的故事和书籍是最好的一种方式。比如我本人,有些内容比如哈利波特,是我自己也没有读过,和孩子一起读的。后来,孩子的书越读越多,我会主动要求他们推荐他们看到的好书给我,他们都非常热衷。这样,我在他们的建议下去读这些书,然后在有机会的时候讨论里面的情节,不亦乐乎。

对小一点的孩子,可以引导孩子把读到的故事讲出来,也可以和孩子一起像玩游戏一样把故事演出来。

对大一点的孩子,可以鼓励他写出来,输出带动输入,当孩子体会到输出的成就感,就会更多地去阅读。

“你无法激励别人去做你自己都没有激情去做的事情。”家长在家玩手机,看电视,打游戏,然后命令和要求孩子要自主阅读,基本很难做到。在家庭教育中,父母随时有一本正在阅读的书,孩子是看在眼里的。孩子看到你无时无刻不拿本书,和无时无刻不拿着手机相比,潜移默化的影响会带来云泥之别的差异。

阅读方面不赞成直接奖励,比如读完一本书就奖励玩具之类。从小要让孩子知道,阅读是他自己的事,按照他自己的兴趣来,从中获得的阅读乐趣也属于他自己。

可以鼓励孩子用进度条的方式自我激励。美国有个阅读社区网站叫GoodReads,类似于国内的豆瓣,有一个功能是记录自己的阅读进度,并在社区中分享给自己志同道合的阅读伙伴,如果孩子也能自己每天记录一下阅读了多少页,进度条到哪里了,这样具象化阅读的进度可以带来一定的成就感。


分享到: